返回校园网首页

陈淳:心系百姓无难事 (上)

发布日期:2013-12-11

浏览次数:76

 

        “如果没有陈淳,俺们现在还不知在哪旮旯受冻呢!”回忆起两年前的往事,赵洪文、李桂英夫妇依旧心潮澎湃。


  “每次拿着工资本取工资,我们就想起陈秘书长。要不是他,我们还在家偷着哭呢。”白发苍苍的金东范、兰慧英老人唏嘘连连……


  在吉林省吉林市,陈淳的名字家喻户晓。然而,许多市民与他熟识,居然是在上访过程中。今年5 7岁的陈淳,从1993年始任吉林市委副秘书长,1998年后,两次兼任市企业改革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一次兼任市企业和社会稳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近10年来,他先后接待上访数千人次,全身心地为群众解难、为政府分忧,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和疑难问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百姓的贴心人”。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松花江畔。从机关到企业,从学校到社区,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位好公仆倾心为民的赤诚情怀。
 
  “四心”接访  用真情促社会和谐


  1998年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吉林市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发展进入了艰难爬坡的关键时期。陈淳主持的企改办和稳定办,主要职责就是推进改制,接待上访,解决难题,化解不稳定因素。
 
  “凡是负责任的共产党员,都不应该怕上访。共产党员怕见群众,那是天大的笑话!”陈淳认为,上访是改革中的正常现象。群众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动力与主体,更是为改革发展作出过牺牲的群体。群众上访,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为他们排忧解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陈淳说,接待群众上访要有“四心”:接待群众要热心,听取意见要耐心,解决问题要真心,改正错误要有决心。


  陈淳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02年,原九站造纸厂几位退休职工多次上访,陈淳看他们年岁大行动不便,就说有事儿给我打电话就行,别来回跑了,并把办公室、手机和家里的电话都告诉他们。从此,陈淳的电话向所有来访群众公开,也不设来电显示,无论白天晚上,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无论谁打来电话,他都认真接听,耐心解答。
  
  原昌邑区所属的卫生纸厂等三户企业破产时没有给退休职工接续养老保险。停发养老金的数百名退休人员多次到区、市、省上访。后来,几位老人找到了陈淳。陈淳当即承诺,一定给你们满意的结果。他亲自带人到区里调查,认为上访要求合理,应该予以解决。可是由于年久无人保管,这些退休人员的档案已经遗失了。陈淳带领工作人员从仓库的废纸堆里找到几张工资表,作为确定养老金标准的依据。在社保等部门多方协助下,358名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接续问题解决了。


  回想起多年的上访经历,这些老人感慨万千。他们反复说着两句话:“有困难还得找党、找政府。如果党的干部都像陈淳这样该多好!”


  实践中,陈淳总结出接待群众上访的“四条规则”:要见不要躲,要疏不要堵,要冷不要热,要柔不要刚。上访群众说,找到陈淳心里就有底,事情就有希望。


  原市一建子弟学校在企业改制后移交地方,但由于种种原因,剥离和移交工作停滞了8年,教职员工连年上访,一直没有结果。2006年8月,陈淳接手这个积案,把问题搞清楚后,他多次协调区政府、学校和相关部门,用政策统一认识,两个月内顺利实现移交。如今这所学校与丰满区实验中学资源整合,扩大了生源,教师工资收入由原来每月700多元增加到1500多元。


  校长王奔带领教师代表找到陈淳这个“恩人”,说没拿什么东西感谢你,我们一起给你鞠个躬吧。陈淳黯然动情。他说:“都讲师道尊严,这是老师拿尊严给我鞠躬啊,我实在是承受不起!”


  攻坚克难  让权力服务百姓


  市委、市政府对陈淳充分信任,经常把他放到“前沿阵地”委以重任。作为两轮企改办的常务副主任,陈淳参加了所有重点困难企业的改革攻坚策划工作和具体攻坚工作。


  1998年,吉林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这是一次涉及全市近3000户企业、十几万职工的重大变革。陈淳在企改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员,制定了一系列改制方案,并负责企业改制方案的审批。这项权力非常之大,只要他签字,盖上企改办的公章,改制方案生效,多则数百万少则几十万资产的归属随即改变。陈淳对属下说,这个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不可以用错了、用偏了。他们严格按政策和程序办事,对每户企业的改制方案都认真审核,按照“一厂一策”的方针帮助企业加以完善,保证国有资产不受损失,职工利益得到保障。


  陈淳说,改革就是一次攻坚,要实现克难求进,必须大胆试、大胆闯,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才有希望和可能找到出路,摆脱困境。 “只要有利于发展,只要有利于职工安置,只要能办成事,我们就决不被条条框框束缚,犹豫不决,不敢迈步。”


  许多企业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改制的。陈淳灵活运用政策,把死棋变为活招、活招变为胜局。原市袜厂在1998年改制时已将全部资产处置掉,陈淳运用政策帮助企业将部分公企房划拨回来,解决了948名职工的安置问题。在他的建议下,企业申报关闭,通过进入再就业中心分流安置了部分下岗职工。在陈淳的策划指导下,通过职工“内欠”折资入股组建新的公司,顺利完成了企业改制,新注册的金蒂雅针织公司正孕育着勃勃生机。


  “如果没有陈淳,我们的厂早就不存在了。今年,我们的产值有望达到1000万元!”看着企业又“起死回生”,厂长李振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组织实施企业改制过程中,陈淳也曾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公开贿赂给好处的,有拉关系走后门的,也有写恐吓信打电话威胁的。他始终坚持原则,为了维护群众利益绝不妥协。


  有一户改制企业将仅存的有限资产都用于职工安置了,债权人找到新闻媒体记者专程赶来采访陈淳,想借助新闻舆论施加压力。记者开门见山地问:“吉林市企业改制是怎么维护债权人利益的?凭什么让债权人蒙受损失?”口气咄咄逼人。陈淳冷静地讲:“我只知道中央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没有听说债权人利益压倒一切,妥善安置职工是维护稳定的需要;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了资产处置分配的排序,我们按国家政策办事有什么错?”记者无言以对,最后也表示赞同他的观点。


  令陈淳感到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全市95%以上的企业均按省验收标准完成了改制任务,一批从前的“老大难”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向我开炮” 为群众勇担责任


  陈淳在企业改制和解决稳定问题过程中发现,一些群访问题由小事变成大事、由简单变成复杂,症结在于推诿扯皮,关键时刻没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对此,他喊出“向我开炮”。 “为了维护群众利益,对那些经过我协调所做出的部门承诺、答应办理的事情,出了问题都由我负责。”


  2001年,吉林市北极街桃原新村的开发商因对法院执法有异议,扔下6栋“半拉子”楼和未建工程出走躲起来,工程停工,造成570多户动迁户和购房户不能按时回迁、入住,群众情绪激烈,群体性上访接连发生,成为当时全市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之一。陈淳接手处理此事后,协调与此事相关的18个县(处)级部门和科级单位办事100多次,到施工现场100多次,到开发公司办公100多次。


  为了让群众顺利回迁,陈淳分别在3份具有法律责任的合同文书上签字:一份是供货商与施工队的经济合同,担保材料款兑现;一份是入户群众集资合同,承诺集资款如期返还;还有一份是建筑质量保证合同。原来,办产权证必须有质量合格证明,而桃园新村因为种种原因,已不再具有按施工进度出具质量检验证明的可能,质检站没经过质检不敢出证明。没办法也没有别的选择,陈淳只得把自己赌了进去,用自己可能触犯刑律的风险使群众顺利回迁。


  在接访过程中,陈淳也曾被上访群众骂得狗血淋头,也经历过各种威胁和叫板。一次接待市风机厂职工上访时,就曾被当作人质扣押到后半夜三点。尽管受过这么多委屈和误解,他却从不放在心上。他说,做信访工作,要学会换位思考,想想假如自己是上访群众,或者来访的是自己的父母兄弟,该怎样对待他们。


  原吉林制药厂近年几易企业法人代表,因经营不善,1400多名在职职工、900多名退休人员的安置问题被一度搁置。药厂职工大规模到市政府上访,要求解决安置问题,同时举报企业造假、转移资金和药品批号。几百人分批连续上访,整整把陈淳负责的市企改办围了三天两夜。有的威胁要自焚,并就在陈淳面前一尺多远的地方敲开了高浓度的汽油瓶,险些酿成事故。


  药厂职工点名让他到厂里对话,他立即前往,站在厂俱乐部台上面对700多名激愤的职工,他大声喊道:“这件事领导交给我办,你们就不要再找任何人了……”群众被陈淳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打动。在他的协调组织下,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筹措了2000多万元资金,药厂职工按改制“并轨”政策得到安置。


  “党的好干部,人民好公仆”……在陈淳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基层和群众送给他的两块匾,七面锦旗。对此,陈淳说:“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我能通过工作为党和政府争光,恢复和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它要比群众为我送旗送匾更有意义。”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记者 王新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