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校园网首页

戒奢以俭 贵顺物情

发布日期:2013-12-13

浏览次数:230

    清人陈廷敬说:“贪廉者,治理之大纲,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先使之俭。”(《陈文贞公廷敬事略》)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倡行戒奢以俭,谨防因自己和官员奢侈贪腐而误国,给我们留下了颇为有益的借鉴。

  据吴兢《贞观政要·俭约第十八》载,贞观元年,李世民对大臣说:“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显然,大禹凿山通江治水,秦始皇建宫殿、修陵墓,虽然都工程浩大,耗费甚多,但前者是“物情所欲,众所共有”,利在百姓;而后者则是“徇其私欲,不与众共”,因而产生了截然相反的舆情和民意。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朝历代的盛衰兴亡,无不取决于执政者能否戒奢以俭,贵顺物情。

  贵顺物情,是李世民戒奢以俭的出发点。物情者,众情、民心也。“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嵇康《释私论》)所谓“顺民者兴,逆民者亡”,执政者坚持戒奢以俭,而非“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是其赢得民心、巩固政权的前提条件。

  也正是缘于此,李世民认为:“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亦如魏征所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所以,李世民在执政前期,一直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若悖逆民意,嗜欲逸乐,声色犬马,既损害百姓利益,还会危及政权的稳固——李世民对戒奢以俭的清醒而独到的认识,折射出他的政治韬略和执政智慧。

  李世民倡行戒奢以俭,并非说说而已,而是身体力行,遏止自己的求奢欲望和行为,幡然改过。比如,贞观元年,李世民“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再如,贞观二年,有公卿上奏李世民:“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李世民说:“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以至侍臣“固请至于再三”,李世民“竟不许”。

  诸如此类,李世民能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贵顺物情,在于他把奢侈纵欲视为王朝败亡的重要原因,谨防重蹈秦始皇、隋炀帝之覆辙。因为,在灭隋建唐的过程中,李世民曾亲眼所见“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顺从民众需求的执政者能够长久兴盛,役使民众为满足一己私欲的则会灭亡。所以李世民在执政期间,“以古为镜”,履薄临深,反复提及秦始皇尤其是隋炀帝的教训,作为治国理政之镜鉴。他不仅时刻警醒自己,倡行俭约,而且严格约束官员,不务奢华,朝廷“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正是李世民严于律己,上行下效,才出现了“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的贞观盛世。

  说到底,李世民恪守戒奢以俭、贵顺物情,也与其奉行“民本”思想相关。贞观之初,他曾对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以百姓为念,体恤百姓,不务奢华,防止“损百姓以奉其身”,并以“先正其身”来引导官风民风,才能实现国泰民安。这也是李世民的为君之道和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

  诚然,李世民戒奢以俭、贵顺物情的思想和作为,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鉴往知来,尤须常怀居安思危之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天职的共产党人,自应超越前贤,顺乎民意,戒奢以俭,艰苦奋斗,反腐倡廉。眼下,党中央大力纠正“四风”,提倡艰苦奋斗,切中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要害,大得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地戒奢以俭,党员干部都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意识,凡事想民所想、顺应民心,就能赢得群众信赖和拥戴,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11-20)  作者:李三平

 

【关闭窗口】